Strict Standards: Declaration of ThisModuleArticle::PageDisplay() should be compatible with TopicNews::PageDisplay($title, $content, $whole = false) in /var/www/vhosts/westca.com/httpdocs/modules/Fashion/articles.php on line 14
李佳琦撕下醫美遮羞布:困在"容貌焦慮"裡的00後 | 溫哥華時尚奢侈品中心

李佳琦撕下醫美遮羞布:困在"容貌焦慮"裡的00後 | 溫哥華時尚奢侈品中心

李佳琦撕下醫美遮羞布:困在"容貌焦慮"裡的00後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“沒錢沒閒別做醫美。”主播李佳琦在直播間脫口而出的一句話,引發了一場關於醫美價值、消費動機與行業真相的激烈討論。幾乎在同一時間,聚焦整形亂象的熱播劇《以美之名》也將鏡頭對准手術刀下的“變美焦慮”,戲劇與現實交織之下,醫美行業針尖上的暴利再次被推到聚光燈下。

在爭議聲中,有人選擇站在李佳琦一邊,認為醫美是高風險、非必要的消費;但也有人7年時間花了31萬元,建立起一套自我判斷與反套路機制;還有消費者清醒地看透機構的銷售話術與產品邏輯,依然按部就班地維護“情緒價值”。

而在行業鏈條的另一端,醫美機構面臨的卻是“越做越難賺”的現實。渠道亂象頻出,“殺熟返利”橫行,高返點產品主打低價引流,高端項目反而利潤微薄。有醫美機構負責人坦言,“我們都是在給上游打工。”


但即便如此,上游廠商的日子也並不好過。2024年,愛美客、昊海生科的業績增速均跌至個位數,華熙生物甚至出現自上市以來的首次季度虧損。產業鏈各方看似“卷”出了天花板,實則都在利潤擠壓中步履維艱。

一面是消費者趨於理性、機構利潤不斷壓縮;另一面卻是非正規美容館頻發的肉毒素中毒事件,和“水光針當護膚品賣”的市場錯位認知。行業內外的認知錯位、價格博弈與信任危機,正倒逼監管出手,加速補位。

化妝品行業經營管理專家白雲虎指出,當前醫美市場打著“用戶至上”旗號的營銷策略,實則隱藏著不少消費陷阱,“唯有依靠完善的法規體系,才能從根本上淨化市場環境。”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表示,虛假宣傳與非法行醫仍是行業兩大頑疾,“建議從產品合規性入手,提高准入門檻、加強審批監管,以壓縮黑醫美的生存空間。

從2023年開始,國家啟動了多部門聯動的醫美監管升級行動,聚焦於資質審核、導購規范、藥械管理、廣告監管等關鍵環節,旨在厘清生活美容與醫療美容的界限,促使醫美行業回歸“醫療本質”。當正版熱瑪吉與黑診所的消毒器械同時擺在監管顯微鏡下,這場關於“醫療本質”的回歸戰役,或許才是醫美產業最深刻的重構手術。

7年花了31萬,醫美女孩“不只看價格”

2018年3月,張嘉歆走進了人生第一家醫美機構。那時她剛生完二胎,皮膚狀態下滑,34歲的她第一次感受到“初老”的逼近。

社交媒體上,一位醫美博主的推薦讓她種草了光子嫩膚和舒敏套餐。第一次做光子時,那閃如電焊的強光讓她心慌,“那光太嚇人了”,花了3240元買的三次療程,她沒敢做完。


但這只是她醫美之路的開始。2018年至2024年,張嘉歆累計在醫美上投入316303元,年均約4.5到5萬元。水光針是她的“固定消費”,平均每月一次,年支出約3萬元;眼周保養投入最高,約2~3萬元;面部基礎保養則在1萬多元。

張嘉歆是那類“做功課型”消費者。第一次嘗試醫美之後,她並沒有沖動上頭,而是逐漸建立起了自己的“反套路系統”。

她不盲目聽信機構推薦的熱瑪吉、高端抗衰項目,明確表示“我自己知道要什麼”;她會定期拍照、做皮膚檢測對比,復盤每一個項目的真實效果;甚至在面對醫護人員推銷時,也會直接拒絕,“這個能力是我花錢買來的”。


她體驗過116家醫美機構,其中不超過10家是她“不驗資也敢試”的。三甲醫院、二甲醫院是她信賴的名單。對絕大多數機構,她還會堅持要對醫生、護士、藥品進行資質審核。

2019年,某次機構偷偷調換她已驗過的藥械,讓她徹底激活了“戰斗模式”。她學會了當面驗藥、拍照、術前術後自查;一旦發現問題,立即拉黑、索賠;她說:“這是對自己負責。”

而選擇機構時,她更關注醫生的醫術是否靠譜,而非價格是否便宜。“2020年前後,蘇明山診所推出0.1元導流體驗活動,我無意間體驗了三次光子項目,被博士醫生的技術打動,立刻充值3萬元繼續在這家做項目。”

“所以我不覺得醫美便宜就是陷阱。”張嘉歆說,“它的平民化,是合理的趨勢,只要選對機構,選對醫生,便宜也能有好貨。”

“醫美不是一錘子買賣,它是長期投入。”張嘉歆始補充,建議初次嘗試者一定要有合理預期,不要期望“一次搞定”;同時也不要只看價格,而要注重醫生專業度和機構的規范性,在做好心理建設和知識儲備的前提下再開始嘗試。

“別急著變美,也別跟風。”在她看來,醫美更像是一種調節情緒、增強自信的方式,而不應成為與焦慮共舞的工具。
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     還沒人說話啊,我想來說幾句
上一頁123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
    猜您喜歡

    您可能也喜歡

    當前評論

    當前評論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,歡迎您發表您的看法。
    發表評論
    您的評論 *:
    安全校驗碼 *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  (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)